AI插畫制作,用PS和AI結(jié)合繪制扁平化山林噪點插畫(4)
操作步驟:
步驟01
在 Ai 中新建 800px*600px 的畫布,顏色模式為 RGB ,72ppi 。
步驟02
我們可以把畫面分成幾個部分:背景、前景的樹、近處的山、小溪、地面、地面上的花草樹木、遠處的山、太陽和云。接下來我們按照這個順序繪制。
繪制一個 800px*600px 大小的矩形,添加漸變。本教程使用的所有漸變都是線性漸變。畫面的場景是傍晚晚霞時分,所以天空的顏色偏暖色,因此這里我們選用從紫色到一道橘紅色晚霞,再到稍淡一些的顏色過渡。
將該形狀命名為【背景】,并上鎖。
步驟03
繪制前景的樹。
這部分包括:樹干、樹干的紋理、樹枝、樹枝的紋理、樹枝上的鳥兒,樹葉。樹干和所有樹枝的顏色均為#05061a。樹葉的顏色一共有 11 種,分別是:#05061a、#3c2d3a、#5e4650、#2d253d、#2b263d、#26223c、#060619、#211d36、#040515、#38314d、#060616。大家可以靈活分配樹葉的顏色。
繪制順序依次如下:
左上側(cè)的樹枝。
樹葉的畫法有兩種:
第1 種是直接用鋼筆勾勒樹葉的閉合輪廓,這個方法比較精確;
第 2 種是只用鋼筆畫一條直線,然后用寬度工具把直線中間加寬,不過這樣畫出來的樹葉一定是對稱的,如果想要不規(guī)則的樹葉,最好還是使用第 1 種方法。
本教程中所有的樹葉都是通過這兩種方法繪制的。
先使用鋼筆工具勾出路徑,然后用寬度工具適當(dāng)加寬樹枝路徑的兩端。
這里葉脈的漸變效果設(shè)置如下:
左側(cè)第2根樹枝。
這里葉脈的漸變設(shè)置和第1步中是一樣的,橙紅色紋理的漸變設(shè)置如下:
右上側(cè)的樹枝。
鳥。
用鋼筆繪制鳥嘴和鳥的身體,也可以用曲率工具繪制。
曲率工具只能通過不同的錨點決定弧線的走向,優(yōu)點是可以保證隨便畫出來的線都是非常圓潤的,過渡都是非常自然的;缺點是這個路徑是不確定的,前面的路徑走向會被后面錨點的位置影響。我這里使用的是曲率工具。把鳥嘴放在鳥身體的下方。
樹干及其紋理。
樹干用鋼筆繪制。這步的樹干紋理的做法是,鋼筆畫一條傾斜的直線路徑,在描邊面板里設(shè)置成圓頭端點,描邊寬度4.6px,選中此路徑,使用自由變換工具將其縮放到合適大小,放在樹干的最左側(cè),再ctrl+c, ctrl+f原位復(fù)制若干個,縮放到合適大小,放在對應(yīng)的位置。
描邊漸變設(shè)置如下:
將畫好的樹干(含樹干紋理)、左上側(cè)樹枝、左側(cè)第2根樹枝、鳥、右上側(cè)樹枝組合,就完成了一整棵樹的繪制,效果如下:
步驟04
繪制山體,包括:左側(cè)的山、右側(cè)的兩座山和中間的小山,注意近大遠小和前后的遮擋關(guān)系。
畫面的主光源是太陽,所以要根據(jù)太陽的位置制作光影,靠近太陽被照到的地方是亮面,遠離太陽沒有被照到的地方是暗面;
山的凹凸不平也要考慮進來,凹進去的部分是背光面,也就是暗面,而凸出來的部分則是高光面。
光影要有多層,可以使用多個形狀,改變透明度或者混合模式來實現(xiàn)。使用鋼筆工具將山體的形狀繪制出來。大塊的光影也一并添加上去。
效果及繪制順序依次如下:
左側(cè)的山
右側(cè)的兩座山
中間的小山
把上面繪制的三部分(左側(cè)的山,右側(cè)的兩座山,中間的小山)組合在一起,注意形狀的前后遮擋關(guān)系,中間的小山是被左右的山遮擋的。
組合之后效果如下:
再加上我們之前繪制好的背景和前景的樹,目前的整體效果如下:
接下來繼續(xù)給山體表面添加多層曲線紋理和多層光影,進一步提升山體表面的層次感。山上的亮暗光影質(zhì)感要用多層來組成,如果只做單獨一層的話,整個畫面會顯的很平。
繪制順序依次如下:
左側(cè)山上的條紋紋理、光影
這里倒數(shù)第 2 步的時候,目標是把兩塊光影限制在山的范圍內(nèi)。這個使用剪切蒙版,就能做到。剪切蒙版,有四字箴言:“上形下色”,指顯示的范圍由上層形狀決定,而顯示的內(nèi)容則是下層形狀。具體方法是,首先選中山的形狀,ctrl+c,ctrl+f 原位復(fù)制粘貼一個,置于頂層,再同時選中置于頂層的山的形狀、兩塊光影,右鍵->建立剪切蒙版。
右側(cè)第一座山上的條紋紋理、光影
用曲率工具或鋼筆工具繪制路徑,顏色 #1b1c24 。我這里用的是曲率工具。然后用寬度工具對路徑端點或是中間部分加寬,做出如圖所示的路徑效果,編組。然后將條紋紋理組下移若干層,放在右上側(cè)高光和右下側(cè)高光的下方。
右側(cè)第二座山上的條紋紋理、光影
右側(cè)第二座山上的條紋紋理、光影。
適當(dāng)調(diào)整條紋的層級關(guān)系,使條紋紋理在最上層
注意漸變的角度。繪制好之后放置在畫板的右下角,加上之前所有繪制好的圖形,到現(xiàn)在,畫面整體的效果如下圖所示:
步驟 05
繪制路面和小溪。使用鋼筆工具將路面形狀和小溪形狀繪制出來。
這一步完全做好后的效果如下:
繪制順序:
小溪
用鋼筆工具勾出小溪的形狀,設(shè)置如下圖所示的漸變,注意角度。
小溪右側(cè)的地面
用鋼筆工具勾出地面的形狀。然后再用勾出 3 個形狀,任意填充一個顏色(因為一會兒要減去頂層,所以這里用什么顏色都可以),置于地面上方,同時選中地面和這 3 個形狀,路經(jīng)查找器面板選擇“減去頂層”。
接下來繼續(xù)繪制小溪右側(cè)地面的第 2 部分。
小溪左側(cè)的地面
使用鋼筆工具勾出形狀,然后組合在一起,調(diào)整形狀的前后位置,做出如圖所示效果。
地面和山之間的縫隙部分
使用鋼筆工具勾出形狀,然后組合在一起,調(diào)整形狀的前后位置,做出如圖所示效果。
把小溪、整個地面、之前已經(jīng)繪制好的所有地方組合在一起,調(diào)整圖形前后位置,達到如下效果:
在水面上再加一層形狀作為光影,由于小溪從遠到近是遠離光源的過程,因此為該形狀添加一個從遠到近由亮變暗的漸變。然后再加上石頭、倒影、水流等元素。注意,由于光照,石頭在小溪里是有倒影的,要記得加上。
接下來給小溪的水面添加細節(jié),順序依次如下:
加一層水面
把這層水面用剪切蒙版限制在底層的水面上,得到如圖所示效果。
水流
石頭
添加好水面、水流和石頭之后,畫面如下:
現(xiàn)在添加路面上的樹木、花草、房子等點綴元素。樹是由一個橢圓、一條豎線和一條四分之一圓的曲線組成的,編組。小房子上半部分的梯形,是使用自由變換工具下的透視扭曲工具實現(xiàn)的,下半部分是矩形,編組。
樹只需要先做好一棵,其他的 ctrl+c, ctrl+f 原位復(fù)制,移動到不同的位置上去即可。
做好之后效果如下:
步驟 06
一般山上都會有生長著的花草樹木,不會光禿禿的,所以再給山上加一些樹木花草和線條的點綴。用柔邊畫筆在左側(cè)山上畫若干線條,豐富畫面。
右側(cè)山上點綴
左側(cè)山上點綴
完成后效果如下:
步驟07
繪制遠處連綿不絕的山脈、天空中的云以及太陽。由于遠處的山離我們較遠,會有漸隱的感覺。不同遠近的山的漸隱程度不同,可以用不同透明度、色相、亮度、飽和度,或是調(diào)整混合模式做出山的前后層次感。用鋼筆工具繪制出這些元素的形狀。
繪制順序:
遠處連綿不絕的山
被太陽照到的面是亮面,所以這里加了一層亮面做區(qū)分。還有山頂?shù)母吖獠糠植灰思,放在前面的山的后面?/p>
云
云朵上實下虛的效果,使用了從不透明度 100% 到不透明度 0% 的漸變,靈活調(diào)整。云的變化不要有太明顯的邊界感,一定是漸隱的感覺。
太陽
兩邊的草叢
再給兩邊的山加草叢作為點綴,豐富畫面。
完成后效果如下:
由于太陽光照射到遠處紫色的山上會有反射的環(huán)境光,所以我們接著給山谷中間再加一層光影效果。
放在峽谷中間,得到如下所示效果
步驟 08
把在 Ai 里做好的圖導(dǎo)出,再放入 Ps 中制作山頂、山體表面、路面的樹等地方的顆粒質(zhì)感,模擬太陽照射到山頂和大地后閃閃發(fā)光的感覺。顆粒質(zhì)感是用Ps里的混合模式——溶解,做出來的。使用溶解模式時需要注意,對象必須具有半透明或者羽化的區(qū)域,溶解的程度取決于羽化或半透明的區(qū)域范圍。只有圖層出現(xiàn)半透明像素,該模式才可以使用。
使用鋼筆工具在需要顆粒質(zhì)感的地方繪制形狀,這里繪制形狀不用太精確,可以畫的大一點,之后加圖層蒙版,擦掉不需要的地方即可。
調(diào)整形狀圖層的不透明度,使其低于 100% 。不透明度越低,顆粒效果越稀疏。
建立圖層蒙版,用黑色柔邊畫筆,將不需要的地方擦去。
按照上述方法,在山峰上、地面的樹的表面、左下角地面,左側(cè)山與地面的縫隙處,做出顆粒效果,進一步提升光影效果和質(zhì)感。
需要做顆粒效果的地方有(紅框標出):
制作方法:
用鋼筆勾出形狀,顏色#48e3ac,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溶解,不透明度27%,添加蒙版后用黑色畫筆擦除多余的部分
這里先用鋼筆工具畫出這兩個形狀,填充顏色 372d3e ,然后圖層混合模式改為溶解,不透明度改為 98% ,再添加圖層蒙版,用黑色柔邊畫筆把不需要的地方擦去。如果覺得顆粒感一層不夠,可以多做幾層,每一層的不透明度不同,做出層次感。我這里用的就是多層的方法。其余地方的顆粒感繪制方法都是一樣的。
這部分的綠色系顆粒感做了10層,每個條紋紋理上都有一層,整體還有3層。每個條紋紋理上的顆粒顏色是4ddca6,不透明度從99%到67%之間靈活選取。整體的3層顏色均為489f8a,不透明度分別為97%,95%,30%。添加圖層蒙版,把不需要的地方擦去,使山峰最上面的顆粒密度最大,中間其次,最后最小。這里的綠色系和深色系顆粒質(zhì)感的對比還有一個作用,就是使明暗分界線的過渡更加自然。
紅色箭頭指的顆粒的顏色為 33323a ,不透明度從 83% 到 98% 不等,靈活選取。
鋼筆工具任意繪制一塊形狀,顏色786e42,不透明度95%,混合模式:溶解。創(chuàng)建圖層蒙版,把不需要的地方擦去。
至此,得到如下所示效果:
步驟 09
給太陽添加光影效果。在太陽中心處畫一個 46px*46px 的圓形,填充顏色 #fbe6c9 ,羽化 26 像素,圖層不透明度 87% 。添加圖層蒙版把和原太陽重合的地方擦去,只留下邊緣部分。
完成:
一張干凈、流暢、自然的山林場景就制作完成了,相信大家也制作好了,本次的制作你又學(xué)到了什么呢?
學(xué)習(xí) · 提示
相關(guān)教程